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天津 > 天津概況 > 暢遊天津 正文
關鍵詞:
   

津沽傳說:蘇先生的膏藥——沒病找病

http://www.enorth.com.cn  2007-10-15 15:09
三一部隊和混鰨目   07-10-15
舍哥的由來   07-10-15
熬年的傳說   07-10-15
 

 

  河北區錦衣衛橋大街有個蘇先生專賣膏藥,後來成爲正骨聖手。

  先說這地名,這地方出過給皇上當侍衛官的,錦衣衛是侍衛的職稱、級別,後來在他家附近修建了一座橋,取名就叫錦衣衛橋了。

  再說這位蘇先生,起初在鼓樓北租了間房子,門口支了個熬膏藥的鍋子,滿口的生意經,很是油滑。也算是大海上漂來的木魚兒——闖蕩江湖的老梆子了。他熬的膏藥掌握不好火候,不是老就是嫩。有個人睡落了枕,買了他的膏藥貼在了脖子上,睡了一宿覺,第二天就找來了:“你這是嘛膏藥,弄得我被頭上、脖梗子上滿是膏藥油子,洗都沒法洗。”“您的病太陳啦,力量大,把我的膏藥打散啦,給您換一貼有勁的就中啦。”又交了一回錢,貼上了。轉天又找來了:“蘇先生,這膏藥一沾熱挪到肩膀上了,這玩意兒還會走啊?”“那就對啦,你脖子疼,可病根在肩膀上,我的膏藥會找病啊!”“不是你的膏藥找病,怨我自己找病來啦!”

  這是蘇先生初出茅廬的一段笑話,後來他又拜師,搬到河北可就幹出名堂來了,推拿正骨又賣膏藥,給李金鰲治腿,給李鴻章的老孃治胳膊,可以說譽滿津門。

  他的鄰居尤大爺愛開玩笑,一天找到蘇先生說:“蘇先生如今可是趙公明打哈欠——財大氣粗啦,不近不離地把冰糖扔到井裏點兒——給老鄰舊居的也來點甜頭兒!”蘇先生說:“有嘛事您就衚衕裏扛竹竿,直來直去,別淨鬥悶子。”尤大爺說:“這些日子我渾身沒勁兩腿發酸,整天睡不醒,腦袋像駕雲,能不能逗(給)我一貼膏藥,我也給你傳傳名。可有一節,我屬螢火蟲的屁股……”“怎麼講?”“有亮也不大。”蘇先生笑了:“說到哪裏去啦,就給個材料錢吧。您的後老伴用我的藥可不優惠。”

  過了兩天,尤大爺找來了:“蘇先生,你的膏藥還長腿啊,明明貼到我腰眼上,起被窩一看,說嘛也找不着了。你猜怎回事,嘿,跑到我老伴的小肚上去啦!”逗得大夥這一通樂呀。

  蘇先生說:“病在您身上,病根兒在您後老伴身上,我蘇先生的膏藥就是沒病找病。”

  這句俏皮話,很快就傳遍了天津衛。津沽傳說--走畸和拿龍

  經過日曬雨淋的窗戶、風門變了形,關不上或者關上了嚴不了口,就叫走畸了。單說走畸的畸字,就是不正常、不整齊、不均衡,多指物體的形態。若是人體出現了畸,如畸胎、畸形足,就是不健全,或需矯正。天津人拿走畸來形容人的行爲,則具有特別強烈的貶義。

  “這人辦事真走畸!”這就是說,這人的行爲出了大格兒,超越了常規,是有意識的。某人走畸了,怎麼辦呢?結論是需要給他拿一拿龍,也就是矯正矯正。拿龍一詞在“碼頭”、地面上較爲流行。

  所謂拿龍,本來是指自行車、三輪車的軲轆偏歪了,不圓了,不走直線了,其軌跡曲裏拐彎,在馬路上畫龍,需要把鬆了的輻條緊一緊,太緊的輻條鬆一鬆,這是手藝行道的技術處理。

  前面說的拿龍,則是因爲某人的行爲不端,打算給他矯正矯正、修理修理、規範規範,這就變成了一種威脅的代名詞。馬志明的相聲《派出所見聞》中說:“你說話乾淨點,不合適我給你拿拿龍。”把手藝道兒的技術程序搬到日常生活的用語中來,不能不說這是天津人獨出心裁的創新。津沽傳說--說說“吃大頭”

  在天津人的言談話語中,有時經常出現“吃大頭”的說法,比如:“拿我當孫大頭啊”“吃我大頭啊!”等等。吃與大頭是怎麼聯繫起來的呢?孫大頭何許人也?且聽我尋根溯源,慢慢道來。

  孫大頭是一個人的外號,因爲他腦袋大,聰明。真名叫孫仲卿,行二,河北省大城縣杏園村人。他家境貧寒,母親離家到天津衛爲富戶當保姆。父親早喪。14歲時,族兄見他聰明伶俐,想讓他學些本領將來發跡,便通過關係推薦他到天津河北五馬路窯窪實習工廠學徒,半工半讀,邊學織布,邊學文化。三年期滿自謀生路。

  1910年,孫仲卿在西頭北小道子借錢租了一間簡陋的茅屋,買了一臺木架織布機,打出“清成布廠”的牌匾,他獨自操作並且承攬織布廠鐵木零活的修配業務。

  他發現織布廠用的提花鏤子都是佐佐木洋行的日貨,心中不是滋味:“咱中國的銀子爲嘛流進日本人的腰包呢?”他夜以繼日地鑽研,終於仿製成功。經兄弟廠試用,認爲比日貨質優價廉,於是銷路日廣,供不應求。經過六年的發展,他的布廠成爲設有鐵木、翻砂、織布綜合性的中型“久興鐵工廠”,致使日貨無人問津。

  孫仲卿經營靈活,待人謙和,他僱的又多是家鄉人,逢年過節總要犒勞職工。平時,工人們也想方設法讓他請客。到了飯口,工人們就商量:“今天吃誰呀?”“吃大頭吧。”這個拽住他,那個就去掏錢。有時也搞抓鬮,那鬮是事先安排好了的,比如每個鬮都是空白,工人們都搶着抓,留一個給孫大頭:“甭抓了,當然是‘有’。”有時每個鬮都寫“有”,讓大頭先抓,他抓上“有”,別人也就不抓了。或者有時給鬮做個記號,專留給孫大頭。所以,挨吃的總是他。其實呢,孫大頭心裏明白,只爲落個人緣,打個哈哈,湊個熱鬧罷了。

  1956年,孫大頭去世,終年69歲。

  “吃大頭”的掌故流傳開來,以至後來成了天津的民間俗語。天津衛有句俏皮話:劉二爺剝蒜——兩耽誤

  這話怎麼講?下面有段故事。從前,城裏板橋衚衕有個大雜院,住的都是自食其力的窮苦人。院兒裏有個劉二爺,是拉膠皮的,光棍一個人。一人一口的,費事的差使差樣的飯食他也懶得做。鄰居做了新鮮飯食,短不了給他送過來。吃完東西,把碟子刷淨,他總是放點瓜果梨桃,絕不空着還人家。貓狗喜泔水,小孩喜聯繫。劉二爺稀罕孩子,逗逗這個,抱抱那個,有時買點糖豆、爆米花,五月節買“老虎搭拉”,過年買花買炮,花不了仨瓜倆棗,孩子們“爺爺爺爺”地喊着,他心裏美滋滋的。

  頭伏這天又悶又熱,太陽老高他就收車,進門就撂倒在炕上,像是散了架子。等他迷迷糊糊地醒來,肚子咕嚕嚕一叫喚,他這纔想起吃飯。他心裏說:“先看看鄰居再說。”他到院裏遛了一趟,敢情左鄰做的是西葫羊肉鍋貼,右舍做的是豬肉韭菜餃子。“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今個過初伏,人老了嘴饞,老小孩嘛。我真有口頭福,鍋貼餃子咱都得嚐嚐。”

  他放上炕桌,擺上醋碟,拿上筷子,撮一頭蒜慢條斯理地剝着,等着人家給端餃子來了。嘴裏不閒着,一高興哼了一段京劇有板有眼:“我正在城樓觀山景,耳聽得城外亂紛紛……”

  左鄰一看:“喲,劉二爺剝蒜哪,敢情也是吃餃子,我別送重嘍。你瞧他美的,還唱口彈曲啦!”右舍一瞧:“劉二爺剝蒜啦,甭問也是吃餃子,這家送那家送,吃不了還不餿嘍,乾脆我別送啦。”鄰居都這麼琢磨,可苦煞了我們這位劉二爺,他左等鍋貼不來,右等餃子不來:“嗨!”他嘆了口氣,把手裏的蒜瓣朝桌上重重一拍,埋怨自己說:“我急着剝蒜幹嘛?這可倒好,兩耽誤!”

  過後,鄰居們知道了劉二爺沒吃上頭伏餃子的原因,也把劉二爺剝蒜兩耽誤的俏皮話傳揚出去了。“狗食館”的來歷

  “狗食館兒”是這幾年才冒出來的。

  話說有個小夥子外號叫刷鍋水。他爹勤勞忠厚省吃儉用,一分錢掰開花,常年穿着勞動布的工作服。他呢,怎麼洋氣,怎麼打扮,上技校時,他在小哥們面前擺闊,用嘛東西都是一次性,鋁飯盒呀,雨衣呀,只要帶出去,就別想捎回來。把家裏的東西借出去,向來不往回收。好不容易盼着他上班了,大人也不省心,哪個月都沒出過全勤。遲到病假,閻王爺貼告示——鬼話連篇。他擺過檯球案子,賣過西瓜,結交了一幫小玩鬧。改革的大潮把他從工業戰線衝到了社會上,他心膩拿家長撒氣,埋怨他爹沒能耐。夜裏1點不睡,中午12點不起。近來興養狗,他也養了兩條京巴兒。孝順京巴兒勝過孝順他爹。洗澡、拿蝨子、喂小藥、喂吃喂喝,伺候得特別周到。狗也對得起他,這一窩又下了四個。可大狗不下奶,四張小嘴就叫喚。這樣,給狗做飯成了刷鍋水的粘手活。開飯館的小哥們兒說:“嗨,每天到我館裏打掃一點就夠吃的,雞骨頭、魚腸子、剩飯、剩饅頭有的是。到時候給我留一條小狗全有了。”這一來還真的解了圍,他每天按鐘點去收泔水。不知嘛原因,有一段時間飯館的客人稀稀拉拉,當然泔水就不充足,還得搭點粥飯。

  這天,刷鍋水又去斂剩菜剩飯,打掃的東西蓋不過盆子底來,他直嘬牙花子。熟人問:“這點玩藝兒夠(它們)吃嘛?”他心裏不痛快嘴就沒有把門的,可倒是實話實說:“吃飯的人多——狗食就多;吃飯的人少——狗食就少。”靠窗戶那位厚嘴脣小眼睛的胖子喝得滿臉通紅,把啤酒瓶子一就不幹了:“哎,別走!這合着是狗食館?我們吃飯的都是狗食?有你們這麼說話的嗎?會說的不如會聽的。”他可逮着理了,不依不饒。

  老闆說:“我這兄弟不會說話,對不起。您交了飯錢再走。”大胖子得便宜賣乖:“我吃的是狗食飯,憑嘛交錢?罵我是狗食還想要錢,門兒也沒有。”女服務員壓低聲音對老闆說:“真要嚷嚷出去,打起來,咱還幹不幹?”起那兒,狗食館的名聲就傳播開了。津沽傳說--“扛刀”的由來

  “扛刀”這個詞,當今很難聽到了,可在“節糧度荒”的年月,着實使用了一陣子。

  比如好朋友見面總要問一句:“這月糧食接得上嗎?”“月底非扛刀不可。”“扛刀”,就是指虧空了,並不是什麼暗語。在那個特殊時期,一切商品憑票證供應。扛糧刀扛煙刀常有的事。扛刀這詞是怎麼來的呢?

  清末,天津衛只有租界地的外國士兵站崗巡邏時才扛着槍,清兵、義和團扛的則是大刀片,碰見熟人時常有這樣的對話:“呀,二哥,吃了嗎?”“二爺,我這不是還扛着刀了嘛。”意思是:換崗的還沒來,我能離崗吃飯嗎!後來,扛刀就成了天津衛的土語。津沽傳說--禿尾巴老李的傳說

  天津一帶,每逢六月二十八,大大小小總要鬧一鬧天氣。人們都說,那是禿尾巴老李回家給他母親上墳,所以不是下雨就是颳風。

  相傳天津市郊有個李家莊。這地方連年乾旱,莊稼歉收。老百姓盼雨都盼紅了眼。

  李家莊有個姑娘叫秀琴,父母雙亡,她孤身一人。龍年的一天,她到開窪挖野菜,喝了地井裏的水,肚子一天天大起來。不久,她生下一條小黑龍,又不敢聲張,就想偷偷地把它扔掉。夜裏,秀琴把小黑龍帶到開窪,嘟嘟囔囔地說:“不是我心狠,我一個閨女家,怎麼就懷上了龍胎呢?你是哪裏來的還到哪裏去吧!”

  秀琴雙手輕輕地把小黑龍放在草地上。說來也怪,那小黑龍就地打了個滾兒,變成了黑胖黑胖的黑小子,跪在地上摟着秀琴的腿說:“娘啊,您千萬千萬別扔我,日後我一定要報答您的養育之恩。”秀琴心軟了,又悄悄地把小黑龍抱了回來。小黑龍又孝順又能幹活,從來不惹他娘生氣。他們的日子還算過得去。這一年,多日不下雨,河底幹得龜裂,水井都打不上水來。六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太陽像個火球懸在當空,蒸得大地冒熱氣。小黑龍說:“又是那條火龍在作孽,照這樣下去,老百姓全得被折騰死。”秀琴說:“老天爺怎麼不睜眼,還不趕快除了那孽障。”“彆着急,娘啊!今兒我要降伏它。“孩子,別說傻話了,你哪有那本事。”“不信,您等着。不過有一條,您必須依我。”“我依,說吧!”“屋子裏有嘛動靜,您也不要睜眼。”“好吧。”說着,他娘就閉上了眼睛。頃刻之間,屋子裏好像颳起了大風,鍋碗瓢盆丁當作響。突然一聲巨響,把他娘嚇了一跳。睜眼看時,但見一條龍騰空而起,張牙舞爪在頭上盤旋,她一回身關門,咔嚓一下子掩掉了龍的尾巴,小黑龍痛得一溜火光一下竄入雲天去了。別看小黑龍成了禿尾巴,因爲他一心想着爲老百姓造福,依然帶着傷痛去鬥那火龍,只幾個回合,他就把那火龍制伏了,然後布雲播雨,很快下起了傾盆大雨。小黑龍如魚得水在天空正玩得痛快,忽聽李家莊傳出了哭聲,原來是他昇天時嚇死了他的親孃。鄉親們幫着埋葬了他娘。小黑龍異常悲慟,心想:“生我養我的親孃已經沒有了,我還回李家莊幹嘛呢?”於是他長嘆一聲,遠走高飛了。

  從那之後,每逢他孃的忌日——六月二十八這天,他都要帶風攜雨回李家莊祭奠他的母親。

  這條斷了尾巴的小黑龍被人們親切地稱爲禿尾巴老李。津沽傳說--“三一部隊”和“混鰨目吃的”

  假如你到某公司去辦事,找了主任找部長,找了副經理找總經理,你會說:“滿打滿算幾個人,成了‘三一部隊’啦——都是官。”

  “三一部隊都是官”這句話產生在日本降服時期,那時共產黨還沒成事,國民黨政府還沒派員來接收,冷不丁地就冒出一個“三一部隊”來維持地面治安,其實是到處斂財、魚肉百姓。隊部就設在鼓樓東姚家大院。司令是個五十多歲的矮胖子,他原來是個土匪頭子,搖身一變組織起治安部隊來。副司令是獨眼龍姚瞎子。他們弄了一批軍裝大殼帽,賣官收錢,立馬就辦。誰給的錢多,誰的官就大,拿回軍裝就能穿。軍長師長旅長團長隨便。連長排長都少,更沒有兵。

  胖司令一出來就坐“四輪電”,四個衛官肩上都扛着槓兒,分左右,一手扌票着車門一手拎着王八盒子,槍把上吊着紅綢布穗頭兒,胳膊上戴着黃布紅字的袖章。他們耀武揚威橫衝直撞,行人見了老遠地就躲。他們有時到中立園飯館吃飯,一向不給錢。找他要,輕者瞪眼,重者掀桌子。他們愛吃鰨目魚,老遠看見朝飯館來了,掌櫃的就說:“倒黴,混鰨目吃的又來了!”後來國民黨來了把他們的槍都下了。打那兒留下個話兒把兒——三一部隊都是官。某人濫竽充數、不幹正經事,並且也幹不了什麼,光憑關係,到時候拿錢,老天津衛把這類人叫“混鰨目吃的”,這句話也是打那兒來的。檁條爲什麼大頭衝東

  不知拆城裏老房子時您留神沒有?揭開房頂子,根根檁條的大頭兒一律衝東。老天津衛檁條的大頭爲什麼要衝着東呢?這還得從乾隆爺說起。

  話說乾隆爺和劉羅鍋子乘坐着龍舟來到三岔河口,發現海河曲裏拐彎兒好似一條搖頭擺尾的游龍,再看兩岸鹽坨、糧垛如山,綠樹成蔭,叫買叫賣的聲音,吵吵嚷嚷,那真是“繁華熱鬧勝兩江,河路碼頭買賣廣”。龍舟行至馬家擺渡口(今廣場附近),乾隆向陪同遊玩的天津知縣問道:“此處是什麼所在?”天津知縣一聽皇上問他,腦門兒上的汗就急出來了。爲嘛?這地方還沒有名子。胡說八道?那不是拿腦袋開玩笑嗎!正當他不知所措的節骨眼上,劉羅鍋子給他解圍了:“聖上,您不是看見剛纔過來的河道忽左忽右像一條游龍嗎?這裏就是老龍頭!”天津知縣聞聽,跳到嗓子眼的心纔算歸了位。乾隆樂了,點點頭說:“唔,好一個老龍頭哇!”話音未落,縣太爺、府臺大人“唰”地一下子跪下了:“感謝我主萬歲御封老龍頭!”打那時起,老龍頭就叫響了。

  後來的火車站也叫老龍頭車站了。這麼說吧,打那以後,天津衛帶龍字的字號多了,什麼一條龍包子鋪、寶龍巷、赤龍河、華龍金店、龍泉澡塘子、龍文刻字店、青龍潭、龍門大廈、臥龍裏、巨龍公司、巨龍商貿、飛龍、錦龍、協龍、龍聚、龍順等等。

  蓋房搭屋的瓦匠木匠師傅們也聰明:“房上有龍脊龍骨龍溝,乾脆咱也讓檁條的大頭都衝着老龍頭吧,這叫小龍跟着大龍走,也叫紮根東海,步步興旺。沒錯兒,圖的就是個順喜吉利。”因爲老龍頭在老城廂的東邊,所以蓋房時檁條的大頭也就一律衝着東了。津沽傳說--紅眼兒和白眼兒

  有時候你會碰到這種情況——一位老爺子,蹬著小三輪匆匆而過,熟人問:“幹嘛去?”他回答:“快放學了,接白眼兒。”一位老太太,領著個學齡前的孩子去買菜,熟人問:“這是白眼兒紅眼兒?”回答說:“紅眼兒。”

  大凡天津人,都清楚:紅眼兒,是指兒子的孩子,不論是男孩兒女孩兒;白眼兒,是指女兒的孩子,也不論是閨女小子。而外地人就像鴨子掉到菜窖裏——找不著大門了,禁不住心裏納悶兒:紅眼兒白眼兒是怎麼回事?

  話說土臺衚衕有個磨剪子戧菜刀的董大爺,他一兒一女,閨女家的孩子叫白眼,兒子家的孩子叫紅眼。倆小子。五月節這天,兩個小家庭湊合到老人跟前來了,董大爺好比是紫心的蘿卜,心裏美,就領著倆孩子到河邊去撈魚。一不留神,他失足落水,被波濤捲走。紅眼放聲大哭:“爺爺爺爺。”呼喚個不停。白眼呢,光喊不掉-:“姥爺姥爺。”一袋煙的工夫,紅眼邊哭邊說:“我的爺爺沒有啦。”白眼則說:“俺爺爺在家啦,你在這兒等你爺爺吧,俺得找俺爺爺去了。”說完揚長而去。

  這董大爺本是白洋澱長大的娃,水性倍兒棒,沒多久在下游出現了。上岸之後他馬上去找兩個孩子。只有紅眼哭爺爺,不見了白眼,急得他要命。旁邊釣魚的原原本本把兩個孩子的表現一說,董大爺一拍大腿:“罷了,還得說我們的紅眼兒,走,跟爺爺吃‘狗不理’去。”打這兒起,人們把紅眼白眼的事傳播開了。

稿源 文化局網站 編輯 郭曉濤
 
 精彩圖片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財經頻道 ·體育頻道
張道達:老法師看盤 下跌趨勢沒有好轉(7月1日)
首張符合金融IC卡標準的銀行卡津通卡在津發行
“獨秀論”變“衰退論”西方又“棒殺”中國
五券商看後市:2300-2350一帶或有所支撐
A股半年跌幅居全球主要股指首位 市值大幅縮水
女排亞俱杯天津列小組第三晉級 將與朝鮮爭四強
蒿俊閔首發任右後衛表現難出彩 沙爾克14-0狂勝
阿的江談獸獸逛街門:這事不簡單 有人別有用心
魯能前鋒租借至中能 球迷批俱樂部清洗青訓精英
深圳棄李毅租前國腳老將 兩年內引進半支申花隊
·科技頻道 ·娛樂頻道
全球最斜塔竣工阿布扎比:斜度爲比薩塔5倍(圖)
科學家發現土星飛碟形狀衛星來自土星光環(圖)
攝影師捕捉天鵝馱寶寶瞬間彰顯偉大母愛(圖)
歐洲動物園滿月河馬幼仔與母親一起游泳(圖)
天津首屆熱帶魚科普展 300種觀賞魚“鬥秀”
《冬季戀歌》主演樸龍河自殺 本將與尹恩惠合作
北方網對話導演李芳芳:應該給80後更多的機會
孫悅再度抄襲LadyGaga 名牌“兔耳”變“貓耳”
揭祕鞏俐離婚內幕 與庫薩克假戲真做酒店常親熱
趙本山搭私人飛機赴臺宣傳 臺媒稱其大陸首富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19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