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是中國最早出現“房子式”有軌電車的城市。
 |
| 20世紀初在天津濱江道上行駛的老電車 |
清光緒26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佔天津、北京,《辛丑條約》簽訂之際,比利時公使提出在天津興辦電車,電燈事業的要求。四年以後(1904年)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奏請朝廷,批准了天津海關道唐紹儀,天津道王仁寶(候補道蔡紹基)和比利時駐天津領事嘎得斯,比利時商行--世昌洋行經理的海禮等人簽署的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合同。公司的董事長由天津海關稅務司的德國人德璀琳出任。
天津市中國第一個拆除城牆的城市,並沿着城牆的基礎鋪設了四條道路,就是北馬路、東馬路、南馬路和西馬路。這四條道路在當時顯得格外寬闊,爲後來建設電車系統提供了條件。
1906年,天津也是中國的第一路有軌電車首先沿着這四條馬路開始運行。經歷了獨輪車,人力車、擺渡等交通工具的市民對電車既疑惑又新奇。通車典禮非常熱鬧,軌道兩旁觀者衆多。天津第一路有軌電車爲白牌,市民俗稱“白牌電車圍城轉”。到了1918年先後又有5條電車線路通車,分爲紅牌,蘭牌,綠牌,黃牌和花牌。
70歲的史秉義老師傅是老電車公司的員工,讓他欣慰的是,在赤峯道上,老電車站旁的百年建築至今未變。
當年的天津電車電燈公司,總管理處設於比利時的布魯塞爾,他們以25萬英鎊爲開辦公司的資金,在天津望海樓後金家窯購地建立發電廠,在東浮橋東口沿河構建樓房作爲天津辦事處,在南開學校旁購地建立修理廠和倉庫,一切設備均由比利時採辦運津。如今在南開五馬路那狹窄的街道上,仍能清楚的看到那斜着尖角的電車修理廠的庫房,蒼黑的面孔上盡顯百年間的滄桑表情。保存比較好的是電車公司的辦公樓。雖然外表破舊,但是樓內的設施仍能看出當年用料的考究和做工的完美和設計的周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