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400年,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率領他的軍隊,在一個叫作直沽渡口交通要道渡過了“南運河”。與其侄朱允炆展開了一場爭奪皇位的鬥爭,並取得最終的勝利。
 |
| 國民政府交通部開闢上海——北平航線時設立的天津航空站 |
四年以後,當上皇帝的朱棣根據臣下的建議,在直沽設立了軍衛並賜名“天津”。意思是說這裏曾經是天子的渡口,同時下令設衛築城,從此這個“地當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車”,原本就位居水陸交通要塞的地方,其交通樞紐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增強,便利的交通帶來了地方經濟快速的、持久的發展。
到了上個世紀初,天津已經成爲了中國北方最大的工業中心、商業中心、文化中心和金融中心。經濟的發展又反過來帶動了交通的發展,繼天津擁有了中國第一條鐵路之後,1920年當時更爲先進的交通工具飛機再一次來到了這個城市。當時國民政府航空處開闢了兩條航線,一條是由北京到上海,另一條就是由北京到天津。可以說在早期中國的航空史上,天津佔有着重要的地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挑起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燃起了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火。由於天津所具有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日本侵略者把天津作爲了西進南下的橋頭堡,爲了提高運輸速度和運輸能力,1939年日本人在張貴莊一帶強佔糧田,並強迫當地的老百姓爲他們修建一個在當時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張貴莊機場。然而這裏畢竟是中國的天空,不是日本人能夠獨霸得了的,他們在這裏耀武揚威,也在這裏遭到了中國軍民的強有力的打擊。
1945年抗戰結束了,儘管國民黨的專機偶爾也會飛來張貴莊機場,但繁榮並沒有來到這裏。
天津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原所長羅澍偉回憶說:當時的國民黨根本無暇顧及中國的民航建設和機場建設,天津機場完全被國民黨用於發動內戰。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民航機場很難也根本不可能發展起來。
1949年春天,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民用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陷入了困境,企業何去何從,兩航人要作出艱難的選擇,最後在中共地下黨和兩航內進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在劉敬宜和陳卓林兩位總經理的親自率領下,“兩航”終於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新中國剛剛建立,百廢待興,國家經濟建設急需航空運輸。經半年多的努力和周總理親自批准,決定以“兩航”起義迴歸的人員及物資爲基礎。8月1日正式開通“天津-北京-漢口-廣州”和“天津-北京-漢口-重慶”兩條航線。
1950年的8月1日,天氣格外晴朗。由“飛虎隊”戰略轟炸機機長 、“兩航起義”機長何其忱駕駛的天津經由北京、武漢飛往重慶的首航班機“139”號,載着14名乘客於上午8時30分在天津機場起飛,同日上午10時30分由毛澤東主席親自題字的“北京”號飛機,在參加開航典禮的,中南、廣州市各界代表的歡呼聲中,伴隨着國歌隆隆飛起,飛向天津、“北京”號首航班機經停北京西郊機場時,軍委民航局舉行了“八一開航”慶祝活動。
人民日報、新華社、新聞攝影局、光明日報、大公報及開航城市的地方報紙均報道此事。人民日報記者在文章中寫到:中國人民的民用航空事業,在‘八一’建軍節正式開航,標誌着它將和中國人民解放軍一樣,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地逐漸成長,前途是無量的。
“八一開航”使遼闊的祖國大地縮短了距離,對加強中央與地方的政治聯繫,恢復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新中國的封鎖,它拉開了新中國民航事業的序幕。“八一開航”之後,新中國以張貴莊機場爲依託,在這裏還逐漸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航空人才培訓基地。從1951年開始,第二民航學校、解放軍第十四航校到民航高級航校到今天的民航學院,天津爲中國的民航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機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它已成爲華北地區,僅次於首都機場的第二大國際機場。良好的淨空和交通條件、先進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吸引了國航天津分公司、新華航空公司、東方通用航空公司和郵政航空公司在這裏“安家”。現在成爲一個擁有國際國內航線43條,每週400個航班,年吞吐旅客100萬人次以上,貨郵10萬噸左右的大型現代化國際航空港,如今隨着與首都國際機場的合併,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將成爲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物流空港。一個新的、更現代化、更具競爭力的國際航空港。
(天津電視臺國際部提供文稿 北方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