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座典雅的、透露着博物館尊嚴的建築;這是一個瀰漫着神祕悠遠氣息的空間;這是一個引起人們對生命奧祕無盡遐想的地方。這些在時間的長河中孕育的珍寶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博物館散發着不同尋常的魅力。在歷經九十年的風雨後,天津自然博物館現在已經成爲中國館藏最豐富的自然博物館。
 |
| 天津自然博物館位於馬場道206號 |
從天津自然博物館的書庫裏取出一本書冊,掀開泛黃的書頁,穿越歷史的風塵,我們回望到了近一個世紀以前自然博物館那段塵封已久的往事。
1914年,法國神甫黎桑穿過歐亞大陸來到天津,開始了他對中國北方廣大疆域的探察活動。這個有着生物學博士學位的法國神甫來中國後起了一箇中文名字叫桑志華。桑志華打着一面旗子,依靠法國教會的支持,在中國北方採集了大量的動植物化石標本。每次採集經過的地方,桑志華都繪成了路線圖,而採集來的標本化石則存放在一個叫崇德堂的地方。
現在天津市和平區營口道二十號這座建築就是當年的崇德堂。當時經過數年的挖掘,桑志華採集的化石標本源源不斷地運往這裏,以至崇德堂的所有房間和地下室都堆得滿滿的,再也無法容納,於是就建起了著名的北疆博物院。也稱黃河白河博物院。
桑志華的採集活動一直持續到1940年前後,迫於中國的戰亂形勢,他回國了。這些來發掘中國資源的外國人最終沒能帶走中國土地上的珍寶,數萬件標本化石大多數都留存下來,客觀上爲北疆博物院的館藏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新中國成立後,北疆博物院經過幾次機構名稱調整,從1974年開始正式定名爲天津自然博物館。1997年天津市政府投資一億元人民幣建設了現在這座融合中西方文化韻味的新館舍。
建國五十多年來,天津自然博物館的化石標本專家們櫛風沐雨、風餐露宿,足跡踏遍中國大江南北,爲博物館採集整理着一件又一件珍貴的館藏品。38萬件館藏標本,1305件一二級珍品,200餘件國家珍惜瀕危植物標本,這些數字顯示着博物館的雄厚積累,也註解着博物館人的奔波敬業。
現在,這些珍貴的自然遺產愈加顯示出它們的價值。人們越來越發現,這些生命的定格正在顯示着生物的多樣性;這些歷史的遺痕正在豐富着生命的基因庫;這些永遠的雕像正在成爲研究新物種的參照物。
漸漸地人們對自然與生命有了更多的尊重,而在尊重自然與生命的同時,又多出了一份對自然博物館的興趣,來自全國乃至國外的觀衆接踵而至。前不久,自然館的日參觀人數達到了歷史最多水平:一萬人。歷經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之後,天津自然博物館在新世紀裏創下了新的紀錄。
(天津電視臺國際部提供文稿 北方網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