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附屬醫院的前身,1954年10月18日建立在天津建設路(現小白樓衛生院址)的這座天津中醫門診部,是天津最早出現的中醫醫院,當時在全國也是出現最早的。
最早出現的這座中醫院,彙集了天津乃至河北省幾位頗有影響的中醫名家,內科趙寄凡、張翰卿,婦科哈荔田、顧小癡,兒科宋向元,李少川,骨科葉希賢,鍼灸王文錦,雖然帶合作性質,叫聯合門診部,卻是第一次杏林展技,洞開醫府,走出家門,溶聚各家。
中醫復甦,名醫掛牌,各顯其長,求診者絡繹不絕,那時候就有半夜二點出來排隊掛號的。中醫聯合門診的成功,說明中醫作爲一種醫學科學、醫學文化在民衆心中的位置,1955年12月,在保留原建設路門診的基礎上,擴大到多倫道93號、佔地5100平米的原天津第四醫院的院址,改爲天津市立中醫醫院。
中醫藥學千年史,上朔周朝,開始有太醫院,隋唐設過太醫屬,宋朝有安濟坊,但都是爲皇家服務,或專爲收治無家可歸的傳染病人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醫院。現代醫院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一住病人,二有護理,第三醫學分科。天津市立中醫醫院成立伊始,擴大了門診,開設了病牀,從此中醫作爲醫院,獨立存在,作爲醫學,有了位置。50年代振興中醫,即是從這一刻,作爲醫院的遵循,正式提出的。
這一段時間,顧小癡擔任婦科主任,開設婦科病房,用綜合療法和中藥調理婦科常見病,取得遠近聞名的效果;董曉初擷古方之要,對心臟病以寒熱虛實分型,進行辨證治療,有獨步之名;正骨科葉希賢主任,在傳統醫學基礎上創立的治療腰間盤脫出的“十步療法”,治療肩凝症的“九步療法”享譽全國;王文翰大夫在醫院創建的腫瘤科裏,作爲學術帶頭人總結應用的系列方藥:化堅丸、化核丸、五海丸,一直臨牀應用到今;阮士怡、王榮英、劉天成三名西醫大夫調入,從此開始了中醫醫院中容西、西學中、近50年科技研發的中西醫結合的路。醫院內科在主要收治一些慢性頑固疾患者的同時,也開始收治急性胃腸病,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疾病。
1956年爲了解決中醫家醫祖傳,單枝獨脈,後繼乏人的問題,在醫之外,把教的問題提上日程。破天荒的以“集中授課,分散傳授”的方式,招收了一期半工半讀的中醫徒弟班。
從此,中醫藥學列入高等教育,醫院成學府,天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成爲中醫藥學的重要臨牀基地。同一時間,中醫醫院創建外科,建立製劑室,中醫藥科研的工作提上日程,由阮士怡大夫任主任,成立中西醫結合研究室,先後研究出院內製劑“保和散”、“銀翹散糖漿”,用於臨牀;受聘於中醫學院鍼灸教研組當顧問兼任附屬醫院芒針門診部主任的沈金山,他的針體加長3尺的“芒針”透穴療法,聲名遠播,沈氏芒針在全國推廣,同時首次接受國家五項科研項目,其中的胡秀璋的胡氏腹部按摩,中醫中藥治療潰瘍病、中醫中藥治療小兒慢性腎炎,治療白內障的金針撥內障術,都在國內醫學學術領域引起注意,造成影響。
50年代到60年代,中國的中醫藥,經歷了一個從堂醫、個體步入醫學聖殿,由野到朝,從蛹到蝶的蛻化轉變,如果不是後來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天津的中醫醫院會步入一個穩步順利的發展期。60年代到70年代,社會經歷了文化大革命,一附屬和所有的其它衛生部門一樣,受到衝擊。
六十年代心血管病成爲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病症之一,各國都在研究造成冠性病的原因,尋找治療的有效途徑,天津中醫學院以董曉初、阮士怡爲主的心血管病防治科研小組,運用傳統醫學扶正固本的理論潛心研究,開闢了一條防治心血病的新途徑。自1965年1月研製成功並應用於臨牀,後經老藥工候德隆用特製的方法制造出的“651”丸,風靡全國,成爲當時防治冠性病、心絞痛和心肌梗塞的必備良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