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塘過年家家要蒸貢,蒸貢其實就是蒸饅頭。隨着新年的到來,本來供人常吃的饅頭成爲了敬奉神靈的貢品,它的名字也改爲“貢”。另外形狀也有變化,不再是單一的半圓球形:有扁圓形的,叫花糕;有形如元寶的,叫銀子;另外還有魚、老鼠、刺蝟等動物的形狀。
蒸貢起源何時難以考證,但這個習俗在北塘非常重要。從前不論貧富人家過年都要蒸貢,只是有多少之別,富足人家要蒸幾袋面(一袋面20公斤),貧困人家省吃儉用積攢一年也要蒸上半袋面。
民謠說“二十八白麪發”,這是蒸貢的日子。幾天前家家都爲蒸貢做準備,不少人家買不起蒸貢的大籠屜和大缸盆,就相互借用,提前安排好順序,這家剛用完就轉到下一家,從早到晚不停地在各家週轉。北塘幾個發麪技術高的師傅是“名人”,家家都請。和麪對鹼做出百八十斤饅頭可不輕鬆,但這些師傅視爲榮耀,只圖宣揚自己的名氣,分文不取。
蒸貢火候很重要,要用上好的蘆葦加熱,一則火力強旺,再則整齊乾淨。早時大多人家沒有鐘錶,爲嚴格控制加熱時間,饅頭上屜,就要點上一爐香,以燃香的長度計時。時間一到全家圍在竈臺前盯着師傅揭鍋。籠屜打開,裏面的饅頭白花花暄騰騰,象徵着明年的日子蒸蒸日上。師傅在讚揚聲中興奮地坐下來,吃起特意招待他的乾飯燉肉。如果籠屜一揭,那饅頭黃糊糊,乾癟癟,那師傅就不顧主家挽留低頭而去,一會兒親自送來一袋面算是道歉,不要報酬自願倒賠,這些義務蒸貢的師傅最重名氣。
臘月二十九是擺“貢”的日子,要把蒸好的“貢”擺在各神位前。這個活兒要由家族中的長者擔當,先要洗手淨面更衣,再一番磕頭行禮,邊擺還要邊禱告,祈禱神靈保佑全家平安。要把“銀子”(元寶形的饅頭)由大到小一直襬到房頂,並在兩面對稱插上“八”字形的貢花,叫做“八仙銀子”。貢花像一把小扇子,上面畫有花卉或天官賜福、財神送寶的圖案。北塘有一個姓李的師傅做出的貢花享有盛名,因此他得名“貢花李”,畫有石榴花的貢花象徵着子孫旺盛,除夕夜婦女們特意戴在頭上,還傳說除夕夜戴上石榴花一年不害紅眼病,這“貢”把神位裝扮得更爲莊重,也增添了過年的喜慶氣氛。
到轉年二月二是撤貢的日子。在神位前擺了一個多月的“貢”佈滿了灰塵,但很乾脆,就分給家庭成員吃。小孩子優先分得“魚”、“老鼠”、“刺蝟”等動物狀的“貢”,作爲零食。還有一些要留着繼續幹燥,這些又乾又硬牙齒難以咬動的“貢”,傳說能治牙疼。還有的把扁圓形的“花糕”,由大到小擺成塔形,作爲裝飾擺上一年,待到第二年掃房時才撤下,不過這時“貢”早已變質無法食用,只好燒掉。大戶人家蒸貢很多,不光爲敬神用,按習俗正月裏不能動火,就以這些“貢”當日常的飯,爲防止變質,放在院子裏的大缸中隨吃隨拿,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在正月裏玩樂。
北塘過年蒸貢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只不過越來越簡單,現在只是蒸些饅頭而已,與以往不同的是在饅頭上加一個紅點。(李學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