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光年間,英國外交官員把一批洋鍾、懷錶以及能夠摩擦點燃的“小木棒”當做奇巧玩器,一齊進貢到清朝的宮殿。同治年間有個叫孫玉璋的秀才,在他寫的《異聞瑣錄》裏,對此有過這樣一段記載:“道光年間,英夷所貢雜物,多淫巧好玩。中有自來火者,長僅盈寸,一端五色洋藥,擦之而火爆發。士大夫見之莫不驚奇,嘆爲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惟索值奇昂,非豪商顯宦無力求之耳。”記載中提及的“自來火”,實際就是現在人們常見的火柴。專利慢一步“自來火”擠進中國
天津文史館館員許杏林先生說,在現今天津人的口頭語裏,借火柴點菸稱“借火”。在清末以前,“借火”這件事是普通人家清晨起來向鄰舍人家首先要做的。旁人爐子上留着火,拿引火物一點就着。這爐子上留着的火還有個專門的名稱,叫做“火種”。
爲便於向火種借光引火,我國古代曾有過類似現代火柴的引火物。北宋初年陶谷著《清異錄》一書,就有民間用染着硫磺的杉條引火的記載:“夜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批杉染硫磺,遇火即焰,呼爲‘引火奴’。”到明朝時,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杭州削松木爲小片,其薄如紙,熔硫磺塗其銳,名曰‘發燭’,亦曰‘淬兒’。”真可惜我們的先輩們已經到了發明火柴的邊緣,只是光想到“借火”,而沒想到“摩擦”!
到1827年,才由英國藥劑師約翰·倭克將附着白磷和氯酸鉀的混合物塗於小木條的一端並附以硫磺,與砂紙摩擦生焰,稱爲摩擦火柴,很快流傳到世界各地。在歷史檔案館裏,我們所能見到火柴進口的最早官方記錄,就是1865年的天津海關報告,其後三年,才陸續見於其他地區的海關報告。到1867年開始有了全國進口火柴總數的報告。當時,中國人已經會使用一端蘸硫磺的小木棒作爲引火之物,名曰“取燈”。這和餘杭人的“發燭”用於引火,其實是一類東西,只有與火種相遇,才能得以燃燒。而一摩擦自着的火柴就爲外商作爲專利商品進口我國,不光叫“洋火”,還叫“自來火”,和現在人們常說的自來火(打火機)不是一回事。
許杏林先生說,光緒12年(1886年),李鴻章偶見英國駐鎮江領事的商務報告裏說,每一小盒火柴值七十文制錢,也就是說,花一兩白銀,只能買小盒火柴十餘盒。並說在各大港口,利潤很高的火柴市場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時,李鴻章立刻心血來潮:現在“取燈”不興了,興起了“自來火”,這樣的洋財,我們爲什麼不發,接着,他就借辦洋務的名義,加進了火柴一項,出資入股,倡立自來火局,而選定的最合適的地點就是天津。僅過一年,即1887年,受李鴻章委託的官員楊宗濂、商人吳懋鼎建立了“天津自來火局”,吳懋鼎因有李鴻章作後臺,也儼然以官辦的老闆自居。爲得到便宜的勞動力,除機器旁有男工操作外,還僱用大批女工和童工參加輔助勞動,如糊盒。而盒面上的貼標圖案,老年人能夠回憶起來的是“老龍頭”的火花標。產品不對路洋火局“引火燒身”
生活在清末的天津普通市民,還買不起“洋火”,只有存心想擺闊氣的時髦公子哥兒們,才肯在估衣街、東門裏一帶的鬧市街頭,當着衆人“刷”地一下擦着一根火柴,表示闊綽。好讓周圍的人把他們的這一行動視爲豪舉。當時一盒洋火的價錢恰恰和今天的一盒高檔香菸的價格基本上相等。
老百姓仍是用火種或火刀、火石來發火的。尤其是抽劣質煙的農民,在他們的菸袋杆上拴着兩個荷包,一個用來裝煙,另一個則裝着打火工具。闊人們用火柴,又大多是認洋貨,所以在天津辦火柴工業的市場銷售範圍本來就不廣。那時在國內能與外國洋火相抗衡的中國民族火柴工業,只有在1879年最早建於廣東佛山的巧明火柴廠,以及1889年建於四川重慶的森昌泰火柴廠等寥寥數家。廣東人使用火柴較早,市場價格也較低,四川偏處內地的多山環境,可以就地取材,而外國洋火打入內地則要增加運費,提高成本,所以也不怕外國洋火競爭。
但當時在天津建廠,卻缺乏這些有利條件。加上天津自來火局,一上來的招工規模就挺大,生產的又是些大盒圓筒的高級火柴,和普及銷路的要求對不上碴兒,因此開業後不久,就在外資勢力的打擊下維持不下去了。由於在自來火局工作的洋人工程師和投資方矛盾不斷,這種不和諧的生產局面沒有幾年就使工廠陷入困境,屋漏偏逢連陰雨,1891年,一場大火燒燬了自來火局,從此它就宣告歇業了。實際上,如果不是產品沒有市場,自來火局重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北洋火柴廠選中年畫做商標
李鴻章等人在天津創辦火柴工業失敗,客觀上卻給後來的天津民族火柴工業提供了先例。宣統元年(1909),羅劍秋在天津建立了北洋火柴廠,使用的貼標圖案,是楊柳青年畫裏的胖娃娃抱魚。還有個青年實業家也看準了天津這個地方,他就是1905年建於北京的丹鳳火柴公司的天津股東張新吾。1910年,張新吾在天津建立了華昌火柴公司。
1918年,華昌與丹鳳合併爲京津兩地聯合企業的丹華火柴公司。華昌廠初建時,就沿用了天津自來火局的老龍牌圖形爲貼標,爲了使裝盒後每小盒的售價可以被天津市中等收入的人家所接受,改天津自來火局的大盒貼標爲簡易裝盒的立幅條形貼標,並在不塗磷一面的側標上注印兩行文字:務求實益不誇枝多,貨整料精優長特著。另有部分零枝火柴、專門賣給窮人。本市火花收藏家張家祿先生介紹說,天津早期的火柴生產除簡易裝盒形式外,又大力精簡機構,僱用臨時工糊盒。那時火柴盒都是由火柴廠另設堆棧,定期開門,由臨時工領原料,在家裏用手工糊制的。大清早起來,你就得和住在火柴廠附近的貧苦婦女擁擠在堆棧門口排隊,等着裏邊派發木片和商標貼紙,去晚了就沒你的份兒。當時,西沽、謙德莊一帶有不少人家爲火柴廠糊紙盒,許多火花的收藏者乾脆到糊紙盒人的家中索要火花,省去了購買火柴的開銷。火柴廠在無形中也爲窮苦家庭創造了工作的門路,緩解了生活困難。火柴頭變臉當初用意防自殺
最初,民族工業生產的火柴屬於非安全火柴也稱黃磷火柴,毒性大,燃點低,既易燃又容易使人誤服中毒,在過去的歲月中,有些窮苦人家遇到想不開的事情,經常出現服用黃磷火柴自殺的事情。張家祿先生說,天津華昌火柴公司的創辦人張新吾在1924年,遇見一個司法部人員,談起每年由於吞服黃磷火柴中毒自殺的人很多,並表示願意完成禁用黃磷火柴的工作。於是張新吾用丹華的名義向北京農商部呈文,要求禁止製造和使用黃磷火柴。這個要求在很短時間內就辦到了。農商部下文決定從1925年1月1日起禁造,同年7月1日起禁銷。丹華廠生產的丹鳳牌火柴盒還在側標上加印文字宣告:“黃磷火柴含有毒性,業由公司呈請禁用”。這枚小小的火柴貼標,也是當時社會歷史的見證物。
改黃頭的黃磷火柴爲黑頭安全火柴,就必然要同獨霸當時我國黑頭火柴市場的瑞典火柴展開激烈的競爭。黑頭火柴是瑞典人蘭德斯特倫在1855年發明的,必須在塗以紅磷、膠和硫化銻或紅磷與少許玻璃粉的特製火柴盒上摩擦纔可着火,紅磷的燃點在攝氏240度以上,既無毒又安全,價錢可比黃磷火柴高。消息靈通的瑞典商人聽說中國人不用黃磷火柴了,覺得這可是個機會。他們儘量把自己的火柴成本壓低,源源東進,舶來品登陸於首當其衝的天津和上海兩大港口,賣價卻比黃磷火柴貴不了多少。張新吾趕緊去上海找到同業的老相識劉鴻生商量,經過聯合對外,組成了南北52家火柴廠的聯合團體“中華全國火柴同業聯合會”,有效抵禦了瑞典黑頭火柴的進攻。
1932年5月,世界火柴大王克魯格由於舞弊虧損而自殺。瑞典火柴公司受此打擊而一蹶不振,乃自動宣佈破產清理,它所屬的工廠爲美英等國資本家所收買。瑞典火柴工業托拉斯的解體,使我國民族火柴工業有了不同程度的擴展。如上海大中華火柴公司等產品控制江南市場,老闆劉鴻生成爲舊中國名副其實的火柴大王;天津丹華火柴公司等產品控制華北及中原一帶市場,張新吾、羅劍秋、項鎮方、白鶴一等實業家,都是聞名於當時全國火柴業界的頭面人物。
|